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反清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该宣言发表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 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般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
A. 领导阶级
B. 革命主力
C. 革命任务
D. 革命背景
(题文)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 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 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 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 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 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A. 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 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