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B. 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 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查看答案

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A.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 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C. 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D.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职官》中总结到: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完全实现了官员的公平选拔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C.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D.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查看答案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