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日军原本计划让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以策应华中方面军沿长江向武汉进攻的行动。后又考虑到华北地区的“治安不良”,难以抽调兵力,于是命华北方面军留守,放弃南下参战计划。由此可见
A. 日军未周密考虑本国资源缺乏的困境
B. 中共领导的百团大战破坏了交通线路
C. 重庆政府在沦陷区安插大量军统特务
D. 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对日军造成了威胁
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出农民运动决议案,建议“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大会没有采纳,甚至未予讨论。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深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
B. 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模式
C. 并未认识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工人运动上
1912-1921年,张謇斥资扩建了好几个大生分厂,还热衷于投资其他领域,但很快出现无法更新机器设备的问题,陷入亏损负债局面。这说明了
A. 一战结束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B. 民族工业结构没有发生质变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张謇的企业投资理念有问题
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材料说明傅斯年认为
A. 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B. 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C. 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D. 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在文学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文学市场上充满了日记、书信和主要是自传体的作品--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这表明了当时
A. 文学的发展 B. 礼教的荡涤 C. 个性的发现 D. 国民普遍觉醒
1914年7月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中有“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之语,当时革命党内有人要求将其修改为“服从领袖”,被孙中山拒绝。孙中山称“你们……见识亦有限,应该盲服我。”这说明
A. 民初的护国运动呈现一片乱象
B. 革命阵营内部的真假共和之争
C. 孙以激烈手段加强党内的聚力
D. 专制政体的思想基础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