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8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讲到民生主义定义,有三处值得注意。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又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摘编自《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1978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十户人家有四户没有大门,三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史成德,七个孩子,十口人,只有三只缺口碗。沈祖润看到的不是个别现象。1978年前后,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出几位记者,对中国西部农村情况作了调查。1979年全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山西吕梁地区,为70元;陇东庆阳第二,为64.86元;延安地区第三,为57.20元;榆林地区第四,为52元;甘肃平凉地区第五,为47.60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为36.80元

——(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材料三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

——摘编自《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内涵。新时期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哪些努力?

 

(1)认识: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做法:①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解决民生问题②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2)现象:改革开放前,许多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原因①因“左”倾错误,中国长期以政治斗争为主,忽视民生建设。②50年代中期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内涵:①全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②全民共同致富措施: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中的民生主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第二问学生结合所学答出孙中山民生和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问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经济水平低下,第二问学生从计划经济的弊端,人民公社等左倾错误等方面来阐述即可; (3)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生,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 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概况即可;第二问学生结合所学答出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认为:集权专制,为自满清以来之秕政,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唯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不必穷兵黩武,徒苦人民。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民主共和      B.联俄联共     C.三权分立     D.联省自治

 

查看答案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查看答案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C. 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生主义

 

查看答案

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

A. 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 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 以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 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