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 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 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 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 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貌似深奥不可测,实际是要求选择哪些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可联系教材所学史实分析,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所以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

A.非理性的 B.完全错误的

C.片面的 D.中肯的

 

查看答案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此对联评价的人物是

A. 鲁迅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胡适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I

观点Ⅱ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票号主要是为满足长途贩运贸易的需求而发展,但随着近代化的进程其业务也在逐渐转变,如汇兑官款、垫付京协饷、吸收官吏及户部存款、间接履行了“代理国库”的职责。但其业务仅局限于汇兑官款和解缴税收,以赚取汇水和官款放贷的盈利。山西票号所吸收官款主要是通过与官吏之间的私人关系,甚至为部分官员的“非法”款项提供便利。对清政府而言,票号汇兑官款、垫付京协饷仅仅是在危机时期的“权宜”之计,由地方政府上奏中央而得到临时允准,既没有“硬性”的契约进行保障,也没有得到清廷法律上的认可和支持。由于政府与票号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政府将会有强制性借贷激励,并可能以各种理由进行赖债;而一旦政府违约,商人就无法进行诉讼,也不可能对政府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山西票号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特别是后来的新式银行则存在着竞争和替代关系,始终未能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银行。

材料二

英格兰银行初创时期完全是_家私人股份制银行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受到了公众的欢迎。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向政府提供贷款与发行银行券(“流通钞票”)。市场上流通的以本票·形式存在的国家贷款,既可以兑换有息国库券,也可以偿付债务人。英格兰银行对这种票据的承兑性,极大地提高了票据的流通性。国债对商业发展盼资金筹措做出了明显的贡献,并在后期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整个18世纪,英格兰银行一直为国内外的客户以贴现率为5%或6%来贴现票据。成立于1773年的伦敦票据交换所成员在英格兰银行开有往来账户,会员的往来账户依赖于转账结清,而无须贵金属的支付。因此.英格兰银行成立的目的无疑是通过经营基本的银行业务来获取利润。英格兰银行通过代理国库而带动了英格兰私人银行和乡村银行的大发展,从而逐渐确立起了其国家银行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燕红忠从山西。票号看传统金融的近代化转变——基于与英格兰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山西票号和英格兰银行在经营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山西票号和英格兰银行各自产生的历史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向来都归吏部管。五品以下,吏部有权可以用。五品以上,吏部开名字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明朝废了宰相,大臣改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议决定。但支部尚书的意见,是受大家尊重的。小官任用,则权仍在吏部。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筒,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这无非表示全国用人之权,都在皇帝受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提出的文官制度建立方案中,首要一点是规定了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府核心领导人。作为“政务官”,他们要随着政党更替、内阁变换而进退。而一般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包括常务次官,是“事务官”,这些人则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录用后长期任职,不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也就是英国文官。新出现的“事务官”,就像政府中的“神经系统”,能够深入到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不会因为决策层更换而受到波及。他们与政务官的体系完全剥离开来,主管具体事务的执行,也在组织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推进英国政府在政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维持政府稳定运转的关键因素。其次,在工作方面,文官还可以对决策者提出异议,甚至与其争辩;而决策者往往也会仔细考虑事务官所提出的建议。而建议被采纳的数量也作为一项评定文官业绩的重要指标。

一摘编自李少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任官制度的演变,并指出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在官员任用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