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

(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1)1918年;刘半农。因为英文当中有“ 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 (2)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侮辱;另一方认为“她”字只是使中国文字更严谨,并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 (3)“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 【解析】(1)据材料二提到,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她”字最迟发明1918年。刘半农发明。再据材料一提到,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 (2)本题据材料四提到,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民国时期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外文化交流、社会的激烈辩论、妇女地位的提高等方面说明“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查看答案

“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清末新政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查看答案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 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稿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主要关注西方习俗礼仪

 

查看答案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