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溥仪自述:“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该材料可以说明
A. 溥仪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溥仪的帝王观念没有真正改变
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广泛的民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最早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整个讨论过程非常热烈,各位代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种各样的观点激烈碰撞,共同纲领草案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才凝结成7000字的最终版本。”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史亲历者还有可能说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形成 B.充分肯定了西藏自治区取得的成就
C.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被写进建国大纲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民主增量”的有
①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 “文革”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 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深有感触地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我愿意在这个方针下,尽力联系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团结在政府的周围,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应有的作用。”引发邵力子感触的是新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