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 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
B. 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 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
D. 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下表是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表银数単位:万两
年份 | 库存银数 | 新收银数 | 支出银数 | 实存银数 |
咸丰元年(1851) | 844.0962 | 850.8529 | 956.9910 | 737.9581 |
咸丰二年 | 737.9581 | 836.1837 | 1032,6172 | 541,5246 |
咸丰三年 | 541.5246 | 475.3397 | 847.1746 | 169.6897 |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 政府偿还巨额赔款
B.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辛亥革命后,很多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话剧是“文明戏”。这体现了当时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积极借鉴西方文明成果
C.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D. 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一位学者见到了一份题为《曾侯致英夷使臣威妥玛书》的史料,是曾国藩对西方人进一步在中国进行通商传教的要求的驳斥。但是在考证之中,该学者却发现这样一份重要的文献,在各种版本的曾国藩全集之中均未收录,而且其中在谈到威妥玛的文章和曾国藩自己的行踪之时也多有错误,据此可以判断该史料:
A. 因不是曾国藩所写而毫无价值
B. 在当时社会不会有任何影响
C. 对研究清末历史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D. 可以作为研究清末外交的重要史料
历史学习要注意对主干知识结构的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 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B. 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
C. 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D.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下图是一张题为《上海北门外民人驱赶夷人强筑马路示》的传单,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尔我之祖坟田地,今被夷人强筑马路,方数十里,以石灰打印。现在起本乡数百余人周行开垦。凡吾同图被害之家,只宜并力持械出逐,不可坐视。若被毁去坟墓,悔之无及。准于二月初一日为始,候其动作,皆听鸣锣为号”据此判断该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甲午战争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抗日战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