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已被注意,但仍没有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起义,非要依靠军队不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 B. 进攻大中城市失败的教训
C.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 D. 中共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入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
A. 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 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致力于社会革命,废除封建统治基础
D. 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他是一位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该人物是
A. 洪秀全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张謇
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 )
A. 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B. 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C. 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D. 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
A.维护了民族独立 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 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