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北伐军誓词

材料二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三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

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

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

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

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

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

——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

(1)据材料一,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意义。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军阀。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问题:照搬苏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农民。 解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3)根本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 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据材料二提到,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照搬苏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农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 (3)据材料三提到,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实行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A.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B. 大别山地区

C. 豫皖苏地区

D. 中原地区

 

查看答案

1945年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谈了四十三天。谈判的结果,已经在报上公布了。现在两党的代表,还在继续谈判。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题中所说的“收获”是指

A. 解放区政权取得了合法地位

B. 签订了《双十协定》

C. 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D. 建立了统一战线

 

查看答案

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并难能可贵的是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段史料叙述的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东史郎日记》中这样写道,“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肆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运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史实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

②潘家峪惨案

③建立“七三一”部队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 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 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