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代

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

1895年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901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作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1911年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根据上下文,将大事年表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3)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

(4)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5)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

 

(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大意正确即可) (3)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 (4)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即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即新文化运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5)不同之处: ①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表述不同:2003年版本表述失败原因为:片面抗战路线和国民政府的腐败。2012年版本表述为敌强我弱。 ②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表述不同:2003年版本表述不明确。2012年版本表述正面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③两个战场的各自地位与关系表述不同:2003年版本没表述。2012年版本表述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各自发挥主导作用。 看待:前者比较片面,后者比较客观公正。 【解析】(1)根据“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分析得出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 同:根据“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得出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根据“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得出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11年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3)根据所学,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即可。 (4)特点:可分别从学习西方的内容分析得出:器物----制度---思想;从学习西方的程度分析得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态度分析得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从学习西方的目的分析得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5)不同之处: 根据材料看出,①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表述不同,②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表述不同,③两个战场的各自地位与关系表述不同。 看待:通过对比看出,前者比较片面,后者比较尊重事实,客观公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中印总理联合声明》)这里的“它”是(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政策

 

查看答案

“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渡时期”是指

A. 1919—1949年

B. 1949—1953年

C. 1953—1956年

D. 1949—1956年

 

查看答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A. 建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C. 制定国民经济恢复的政策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查看答案

下列纲领与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是

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奋斗目标

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抗战期间毛泽东的持久战策略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 五四大潮的洗礼

B. 长征

C. 上井冈山

D. 重庆谈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