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抗日战争期间部分年份国民政府战争开支与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百万元法币)。此表反映了当时
| 战争开支 | 财政收入 |
1937年 | 1167 | 870 |
1941年 | 10933 | 2024 |
1945年 | 1268031 | 216519 |
A. 日本独霸和掠夺中国
B. 美、日联合掠夺中国
C. 国民政府尽失民心
D. 国民政府抗日之路的艰辛
激进与保守,革命与改革,实乃百年中国知识精英的两条路线选择,其间鸿壑百丈,鲜血翻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康有为与章太炎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实质是改良与革命之争
B. 康有为的改良、孙中山的革命,本质上都是革命
C. 辛亥革命后,精英分子进入政府可通过科举考试、组党参加选举改组政府
D. 北伐战争胜利后,革命者变成了统治者,国共之争就成为了执政之争
“在清代,惟教职止避本府,余皆须兼避原籍、寄籍及邻省五百里以内。京官父子、祖孙不得同在一署。外官则五服之内,母、妻之父及兄弟、女婿、外甥、儿女姻亲、师生,均不得互相统属。皆以卑避尊。”据此可知清代官员户籍回避制
A. 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B. 利于防范贪污腐化、任人唯亲
C. 利于官员迅速熟悉任职地民情风俗并进行治理
D. 是实现官员互相监督的最好途径
吕思勉说朱熹之学,虽然讲究心性,然而他于经世之务,和孔门的经,都颇留意。所以朱熹的学问,是颇为切实的……而天下事,总不免于偏胜。作者认为朱熹之学
A. 是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先驱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因讲究心性而论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卫道之学
D. 发展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秦汉时)如果一个新近失去土地的农民足够幸运,能够保持分成制佃农的身份,他就能够以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收成作为代价,使用地主的土地、工具、耕牛和一间屋子。”这反映了秦汉社会
A. 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关系比较和谐
B. 流民问题严重引发社会动荡
C. 多种土地经营方式并存
D. 政府严厉打击土地兼并
在公元前二千纪(公元前1999~前1000年),中国的卜官将一些问题刻在甲骨上,它们基本上与朝廷有关;粮食会丰产吗?王后会生出王子吗?国王应当攻打邻国吗?……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小农经济是政府关注的核心政务
B. 王位继承恪守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C. 重视开疆拓土建立中央集权
D.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