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 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 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 中国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D.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C 【解析】依据材料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了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视态度,反映出清政府统治下民众的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观念不强,C项与题意相符。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B、D两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A. 枢密院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查看答案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权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 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

D. 大学士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C.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诗歌繁荣发展

 

查看答案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管理方式

分封制延续到汉朝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材料中“”处应该填入的是

A御史大夫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参知政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