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请概括漫画的主题,并结合德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评论...

下图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请概括漫画的主题,并结合德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评论。(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主题:讽刺俾斯麦将民主法治玩弄于股掌之上。 示例一说明:符合史实,德国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束缚了德国民众的民主权利,并且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制度根源。(要求答出两个有效史实) 示例二说明:不符合史实,德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为工人合法斗争提供平台,推动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要求答出两个有效史实) 示例三:不完全正确,参考以上两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即俾斯麦将民主法治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是因为德国统一后仍然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即突出强调德国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也可以否定材料中的观点,主要强调尽管保留封建残余,但毕竟德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体制,公民也享有选举权等。 当然也可以其他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hé),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铭文44字铭文解释:

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

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依据材料一,从史料的角度说说“克盉”的价值。

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王绾、李斯对秦朝的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具有怎样的意义?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发展演变的规律。

 

查看答案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

A. 联邦体制    B. 三权分立原则    C. 邦联体制    D. 民主共和政体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反映了

A. 启蒙运动使法国思想极其活跃

B. 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

C. 法兰西共和之路历程非常艰难

D. 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

 

查看答案

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在1696年以前,威廉曾5次行使否决权,但被他否决的5个法案经议会复议和第二次通过后,最后都成为正式法律。此后威廉再未行使否决权。安妮女王当政12年,只使用一次否决权,即1708年否决苏格兰民兵法案。”上述现象表明

A. 国王完全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议会权力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C.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D.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