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1)问,注意题干要求“政治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官僚腐败和朝纲混乱。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得知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是风俗。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朝廷之先务”“士人有廉耻”“天下之人伦”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即提高修养、净化风气、安定秩序、确立道德等。 第(3)问,根据材料中“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谓不知本矣”得出顾炎武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其原因是孔孟之道为儒学根本。 第(4)问,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顾炎武崇尚经世致用的朴实学风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17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17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四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采取不同手段分别带来的两种不同的后果。

(3)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二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虽不敢自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的比喻体现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认为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的什么场所,并分析其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思想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类似西方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查看答案

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

A.李贽: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

D.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