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
A.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 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 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 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 ( )
A. 权力制约 B. 公民意识 C. 平民政治 D. 法律至上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制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 政治文明完全被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17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17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四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采取不同手段分别带来的两种不同的后果。
(3)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