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C 【解析】根据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可知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选C项,不选A、D两项。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始终不能统领六部,不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查看答案

《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在1376年和1377年开始增长而且已经把他的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并且开始驱逐他认为不太会支持他的人。这促使浙江人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两个盟友他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帝权力。材料意在说明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在于

A.君相权力矛盾与派系斗争

B.宰相与军机处的矛盾激化

C.明朝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D.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

 

查看答案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查看答案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廷寄,或传谕,均为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给有关官员的寄信谕旨。因其寄自内廷(不经由内阁),故称廷寄。廷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皇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中央机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