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他们的不同做法。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两个时期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1)看法与做法: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除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2)相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或调整都服从于皇权。不同: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解析】(1)由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等关键信息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由材料“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等关键信息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除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皇帝总揽大权。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皇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的在唐朝和明朝的发展情况。即唐朝、明朝两个时期皇权与相权关系是相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或或调整都服从于皇权。不同: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材料二  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吏治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这样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朱元璋的思想并分析其吏治措施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A.外朝

B.军机处

C.六部

D.枢密院

 

查看答案

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的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A.丞相                 B.宰相     

C.内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查看答案

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2.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3.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 参与议政

B. 监察百官

C. 参与决策

D. 遵旨承办

 

查看答案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