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A. 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 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C. 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D. 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依据英国宪法,下议院可以对个别内阁大臣进行关于行政措施方面的质询,内阁大臣作为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对所有行动和失职行为作出答复,对其行政过失或失职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这实际上反映了
A. 议会掌握着国家大权
B. 议会有权力任免内阁大臣
C. 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D. 议会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
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B.议会与政府之间的权力争夺
C.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 —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已经正式形成 B.议会完全没权力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