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3)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所谓公平的实质。

 

(1)指导思想:中庸和不偏不倚。 措施:财产等级制度。 (2)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 【解析】(1)指导思想:由材料一中的“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指导思想是中庸和不偏不倚。具体措施:由材料二中的“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可以看出梭伦改革中把公民分成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财产数量和政治权利不同,而且政治等级和财产数量是成正比的,故这一措施是财产等级制。 (2)本问实际上是在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梭伦改革中,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与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3)实质:本问考查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和进步性,根据材料一中梭伦的改革指导思想是想不偏不倚和中庸,而当时雅典公民是存在较大的财产贫富分化现象的,所以梭伦根据中庸的原则来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既没有完全满足富人和贵族的利益,也没有完全满足贫民的要求,所以实质就是用财产这把尺子来进行政治权利的分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说:“……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 希罗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恩格斯是对雅典谁的哪一改革措施在进行分析评论并指出他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哪一次改革能够体现材料二中希罗多德的观点结合改革措施扼要说明。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场改革主张在目的上共同点在效果上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二 19577月,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他的见解错误地遭到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双百方针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说明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双百方针的贯彻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9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 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材料二 1965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种类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 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以上材料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材料,指出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的现象以及产生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卧虎藏龙》获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作曲,2001年度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第37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动作指导、最佳剪辑、音效、视效,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8项大奖。电影《卧虎藏龙》折射出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是

A. 双百方针的鼓舞下,科学研究繁荣

B. 一些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色彩被淡化

C. 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减少

D. 中国文艺内容更加丰富,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查看答案

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这反映了

A. 双百方针在恢复过程中受到的思想干扰

B. “一国两制写入宪法后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 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双百方针精神

D. 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人们的抵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