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2)概括材料一、二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1)文献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 影响: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肯定: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否定: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族文化,是对鲜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可见反映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对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文化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二“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可知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对于材料一中第一种肯定的看法,主要结合材料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对于材料二中第二种否定的看法,根据材料,可得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致,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苏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惩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税(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绰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分析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各举一例即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利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三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莫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治国思想及其出发点并简评其治国思想。

(2)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勒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分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免除一4-分的徭役;而追逐末业……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毁谤梭伦改革者的身份并分析毁谤者的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