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差役法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对差役法的调整及调整目的。

 

(1)弊端:给役不均;官僚、大地主不服役;徭役繁重,有逃避现象;抑制农业生产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2)调整:政府雇人服役;纳钱代役;均平服役。 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由“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可以看出给役不均;由“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可以看出官僚、大地主不服役;由“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可以分析出徭役繁重,存在规避现象;由“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可以分析出抑制农业生产发展;由“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可以分析出激化社会矛盾。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由“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以分析出政府雇人服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纳钱代役;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可以分析出均平服役。第二问由“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可以分析出目的之一是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另外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和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另一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2)概括材料一、二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致,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苏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惩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税(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绰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分析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知识,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各举一例即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