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美梦其实现梦想的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

 

(1)美梦:富国强兵。 条件:宋神宗的支持;个人勇于变法,一心为公(或:“三不足”)精神。 (2)王安石刚愎自用;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或: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触犯大官僚利益,遭其反对。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美梦,根据材料中“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这句话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条件,结合教材中王安石变法条件作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从其个人性格特点分析,结合教材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苗钱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差役法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对差役法的调整及调整目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2)概括材料一、二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