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德意志地区的社会状况并指出马丁·路德提出改革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影响。

 

(1)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 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2)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的倾向。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据此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美梦其实现梦想的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苗钱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差役法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对差役法的调整及调整目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