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角度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B、近代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近代中国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仍然受传统思想影响
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