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自李佳《<大公报>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 文革中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四大的目的,一开始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来是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1980年邓小平指出: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自《大鸣大放大字报是大民主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四不原则体现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文革时期四大这种舆论形式产生的根源。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引导公共舆论健康良性地发展。

 

(1)作用:议政、辅政、督政。 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物质条件;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日益腐败;思想上,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萌生,一些士人开始倡导“经世致用”。 (2)精神:公正客观、独立自由(或公平、正直、理性等) 主题与史实: 民主与独裁:可依据“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的相关史实。 国家统一:可依据“军阀割据混战”或“国共内战”的相关史实。 民族精神(或民族危机、中日矛盾等):可依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史实。 (3)根源:极“左”思潮的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任答两点得4分) (4)(本问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解析】(1)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所谓“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不是要学校像古代的辟雍那样,承揽政府机关的某些职能,而是应该“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而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这样天子也就不敢“自为非是”,“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从上述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广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密结合。这样,学校集讲学与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再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归纳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2)《大公报》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第一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第二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第三不私……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第四不盲……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据此分析舆论精神。再联系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政治独裁、国内内战、民族危机等情况展开说明。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革时期是大动乱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 (4)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查看答案

199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我们:吻别你的mall: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

A.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查看答案

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这种传媒是

A.报纸    B.电影    C.电视    D.互联网

 

查看答案

浙江卫视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节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

A.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

C.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查看答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