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A.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垄断组织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1932-1933,英国和比利时的失业率为22%-23%,瑞典的失业率为24%,美国的失业率为27%,奥地利的失业率为29%,挪威的失业率为31%,丹麦的失业率为32%,德国的失业率更高达44%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此次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泛 B.失业问题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信号
C.在危机中损失最大的是德国 D.英国和比利时的经济实力更为雄厚
下图是美国大萧条前后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单位:%)示意图。据此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发生后生产和消费能力低
B.20世纪20年代工业持续稳定繁荣
C.经济危机前物价指数运行基本平稳
D.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
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某个时期,美国掀起取款狂潮,各银行门前无不人山人海,储户争相取出存款。纽约市有一位母亲,把孩子出租给排队提款的妇女,每次收二角五分,因为抱着孩子能排在前头。这一时期可能是
A.1923~1928年 B.1929~1933年
C.1941年~1945年 D.1993~1998年
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
B.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