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

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多数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可见,当时美国

A.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急需走出危机困境        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

 

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的时间是1932年,可知此时美国还没有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还没有推行罗斯福新政,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多数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可见当时美国人渴望走出危机的困境,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不能体现总统的选举程序,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他一再召集企业界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他虽然提出对各州的公共工程提供联邦补贴,但又坚决主张和维护传统的预算收支平衡原则,以避免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并一再运用总统否决权来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胡佛看来,大国的主要企业是建立在健全的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制和结构总的来看始终运转的很好,没必要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致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佛反危机的活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1933年6月12日,“世界通货经济会议”在伦敦召开,主要讨论1929-1933年危机后稳定各国汇率、降低关税和取消外汇和贸易限制等问题。由于各国不能在稳定英镑、美元和法郎等主要货币汇率上达成一致协议,世界经济会议最终草草收场。

——据《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竞争及对中国“法币”改革的影响》等整理

材料二

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吧:“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查看答案

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梅隆

A反对自行调节    B主张干预经济

C抨击经济改革    D相信自由经济

 

查看答案

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描述了如下内容,约德一家生活陷入困境,迁往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在农场做农工。但是那里也并非天堂,他们所得的报酬远低于政府的规定。农工们进行反抗,竟然遭到警察的镇压。小说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美洲早期移民时期               B西进运动时期

C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             D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