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在西方,他被捧为推倒柏林墙、结束冷战和改变世界的英雄;而在俄罗斯,他更多地被视为毁灭一个伟大国家的“叛徒”。“他”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下面是有关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时间 | 1985年 | 1991年 |
黄金储备(吨) | 约2500 | 240 |
1美元对卢布的官方汇率(卢布) | 0.6 | 90 |
经济增长率(%) | 2.3 | -11 |
肉类价格(卢布/千克) | 2 | 100 |
石油出口量(百万桶) | 1172 | 511 |
外债(亿美元) | 105 | 520 |
A. 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
C. 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
D. 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年—1985年)(单位:%) | ||||||
时间 | 1951—1960 | 1961—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1981—1985 |
苏联官方统计 | 10.1 | 6.5 | 7.8 | 5.7 | 4.4 | 3.5 |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 5.6 | 4.9 | 5.1 | 3.0 | 2.3 | 0.6 |
麦迪森的估计 | 5.2 | 4.8 | 4.8 | 2.9 | 1.8 | 1.7 |
苏联学者的估计 | 7.2 | 4.4 | 4.1 | 3.2 | 1.0 | 0.6 |
A. 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 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