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事务,必须从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事务,必须从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入手。这次危机主要殃及先进工业国家……中国贸易从来没有超出国际贸易总额的一个很小份额,而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与在日本或在欧洲国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个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危机的影响。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外贸量在19291930年之间保持稳定,而在19301931年之间则增长20%以上,1929年,新的关税税则生效——这是国民政府采取断然外交政策的产物——海关税收增加了一倍多。此外,1930年后改以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中解救出来。在工业国家正经历严峻的苦难时,上述种种导致了相对的稳定感。

按日本改革派——陆军军官、右翼反对派、某些知识分子以及通常对领导不满的人——的观点……如果日本要继续作为一个能生存下去的国家,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大胆地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彻底控制之下。这一过程开始于19 世纪末,而日本的几代人逐渐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支配势力有许多因素。一个是军事和战略的,与日本的实力与其他强国实力的对比有关。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它自己有权利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在于它可能成为日本面临的潜在敌人,特别是俄国的一个基地。第二个是地理和经济的,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外贸的国家的生存条件。很简单,中国曾是大豆、铁、棉花和其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还是占日本出口总量1/5到1/4的市场。第三个因素更多是心理和文化的。日本人认为,作为一个曾成功地进行自我变革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走向类似的变革道路。最后,也许比上述因素更为重要,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与国外事务之间的联系,要求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重新调整国内社会和政治优先事项的运动的反映。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出现时拥有相对稳定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日本改革派解决危机的办法。

 

(1)原因:国民政府对外采取断然外交政策,争取关税主权(国民政府实行“修约”运动);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尚不密切,国际贸易量比较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制,中国以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 (2)评价:日本改革派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控制中国,这种办法是日本国家利益的体现,但是以侵略他国的方式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方法是违背国际道德的,必须谴责。 日本遭受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社会动荡;加之本身缺乏资源市场;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基于自身战略考虑;于是改革派制定了控制中国的战略,强迫中国接受日本的工业文明。 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及日本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因此,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要走和平改革创新的道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中国贸易从来没有超出国际贸易总额的一个很小份额,而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与在日本或在欧洲国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个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危机的影响。1929年,新的关税税则生效——这是国民政府采取断然外交政策的产物”及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分析归纳总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材料“按日本改革派……如果日本要继续作为一个能生存下去的国家,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大胆地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彻底控制之下。”得出日本改革派的观点: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控制中国。然后再结合材料“这一过程开始于19 世纪末,而日本的几代人逐渐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第二个是地理和经济的,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外贸的国家的生存条件。第三个因素更多是心理和文化的。日本人认为,作为一个曾成功地进行自我变革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走向类似的变革道路。最后,也许比上述因素更为重要,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与国外事务之间的联系,要求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重新调整国内社会和政治优先事项的运动的反映。”及日本侵华的历程进行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词条也叫词目,是辞书学用语,指收列的词语及其释文。下列各词释文摘引自不同的工具书。

释文

工具书

宗伯

是古代专门管礼制的官职。《周礼》的宗伯一职,后世逐渐演变而成为礼部。宗伯有大小之分。大宗伯是正职,“掌以血祭社稷”;小宗伯是副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宗伯以下,有专管祭祀宗庙的官叫肆师。有专管丧葬冢墓的官叫冢人,等等。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庙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孔颖达疏:“君出则长子留守宗庙社稷。”《战国策·燕策》:“燕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后世自大夫以下的宗庙都称为“家庙”。宗庙也可代称王室或国家。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器

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重之以宗器。”杜预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国语·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简明文史知识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宗法

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统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其主要精神就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做法是划分大宗、小宗,以此达到巩固封建的世袭统治。

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利用材料与所学商周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编辑关于“宗法制”词条的释文。(要求:明确写出释文内容,层级清晰,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

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

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对象的类型及受封者的义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分析周太史发出周亡矣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地图所反映的行政制度的名称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片所示制度的核心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图片所反映的制度与前两个制度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下》

材料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何关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它们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