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有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士人阶层的多领域探索。

材料三法国波旁王朝视庶民如草芥,一些启蒙思想家“各奋于学问,各发为议论,以天斌之才为贵,不以人授之爵为贵,申下界之困顿,烛世间之情理”,于是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高毅、徐前进《中国语境中的欧洲启蒙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位政治 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 打破学术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社会剧变孕育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于思想解放运动的认识和对材料的概括分析能力。(1)依据材料一中“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可以直接概括出“士阶层”的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位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可知其原因是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知识阶层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并付诸实践,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张謇等人还喊出 了实业救国等口号。(3)依据材料三和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内容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知识分子因自身的历史责任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学习先进事物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

材料二: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四: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世界文明史》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近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

A. 相时论的提出    B.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进行    D. 启蒙运动的兴起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贵”。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 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 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 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D. 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