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这一现象
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有学者认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思想并非孙中山所首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列各项能为此观点提供论据的是( )
①奖励耕织
②盐铁官营
③方田均税
④闭关锁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A. 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B. 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D. 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