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边界已以山川作为标志。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边界已以山川作为标志。两汉魏晋的州界比起郡国边界来,要更符合山川界线。隋代不但简化层级,省并州郡,而且郡界也都以山川形势而定。秦汉时期萌芽的犬牙相入原则为历代所沿用。即使隋唐大部州郡都遵从山川形便原则,犬牙相入的措施也并未弃而不用。如以出琼花而名闻天下的扬州,隋炀帝时改为江都郡,该郡就地跨江南北。又如以今江西抚州为中心的临川郡境也踞武夷山之东西,唐代的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也地跨黄河两岸,就是明证。宋代的路比唐代的道更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唐后期武宁军节度使虽辖有淮南北之地,但其所领四州,仅有一州在淮南。北宋淮南东路虽以淮南为名,却有半路在淮水之北。而且该路与其北面的京东东路边界还形成犬牙交错的曲折状。两汉的豫章郡与唐后期的江南西道和今天江西省几近全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在宋代则把它一分为二,东北部归入江南东路,其余部分则与今湖北的东南角组成江南西路。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据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材料二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的行省区划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加以简要评价。

 

(1)秦朝之前,行政区划基本采用山川形便原则;秦朝至宋朝,山川形便原则越来越让位于犬牙相入原则;元朝开始,完全突破自然山川的走向来设置行政区,并且有意造成犬牙相入的局面。 (2)后果:对镇压农民起义造成困难;地方无险可守,有碍治安;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发展带来不利;行省地域过大,不得不增设管理层次。 评价: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带来了一些社会弊端。但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依据材料一从“秦朝之前、秦朝至宋朝以及元朝时期”三个时间段分析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统治、农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评价结合行省制度意义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近代妇女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对女子教育广泛认可

D. 新旧观念的冲突

 

查看答案

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之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焉。”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科第出身人士不再被重视

B. 庚子事变后,民族自信心丧失,媚外己成为社会风气

C. 晚清以来,提倡和传播西学已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D. 戊戌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大夫改习西学以为进身之阶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查看答案

“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这体现了戏剧的表演特性是

A. 综合性

B. 写意性

C. 程式性

D. 虚拟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