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A. 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B. 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
C. 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D. 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论出自
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B. 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C. 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D. 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