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
A. 学习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
B. 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
D. 学习外国利器以挽救民族危机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
A. 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
B. 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
C. 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
D. 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A. 文人学士更加重视诗词歌赋
B. 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C. 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D. 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
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A. 教化功能
B. 娱乐功能
C. 程式化特点
D. 虚拟性特征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