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这表明小说是
A. 固化大众认知的重要方式
B. 客观再现历史的重要手段
C. 提升人物价值的必要手段
D. 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想途径
“由于……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下列说法中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 抨击了焚书坑儒的负面影响
B. 儒家学说不适应近代工业文明的需要
C. 对正统思想持否定态度
D. 指出了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存在的负面影响
唐代中后期,某思想家提出所谓的“道统”思想,宣称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最高的道,认为儒学一度失传,只有自己才重新掌握了孔孟之道的衣钵。据此,下列对该思想家及其思想评述准确的是
A. 实质是门户之见,思想狭隘
B. 据此强调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C. 目的是排斥佛道.抬升儒学地位
D. 主张尊道、礼佛,发展新儒学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的主要原因是
A. “四书”“五经”被定为学校的教科书
B. 儒家思想经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儒学全面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有益内容
D. 孔子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求
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以实现对外在“天理”的体认,王阳明则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中,通过“致良知”即可恢复固有的“天理”,尽管二者致思路径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积极意义在于
A. 通过发奋立志、道徳自律,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B. 建立伦理本体,自觉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C.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提高整个民族的思辨水平
D. 教导官民存理去欲,消除等级,建立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