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 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B. “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 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有人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之为指导思想。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B. 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D. 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目的都是为了
A.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实行全民族抗战
C.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宣传新三民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并优越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材料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 植物学、医学、图学 |
中卷:“西政”诸书 |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
下卷:杂类之书 | 游记、报章、格致 |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结合丙的看法简要评价“西学中源说”
(3)据材料二,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