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兼并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到了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一称谓的变化说明
A.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D. 农民的经济地位的降低
“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命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各省。”军机处职能的变化表明
A. 取得与内阁相当的地位
B. 皇权专制逐步被弱化
C. 避免了大臣的专权乱政
D. 逐步成为了中枢机构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上宋哲宗的折子中认为:“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表明
A. 三省制削弱了中央集权
B. 三省具有了最终的议定权
C. 三省制削弱了君主专制
D. 三省制出现了运行的低效
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进奏院逐渐形成。藩镇通过进奏院了解唐朝中央的动向,或顺势而为,或表明自理的利益诉求;同时唐朝中央通过进奏院了解藩镇动态,因势利导,维护中央威信。由此推断朝廷设立进奏院的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
B. 缓和中央与地方间的对立
C. 削弱中央集权
D. 提高当时地方的行政效率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 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B. 纺织工艺水平进步大
C.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D. 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
中国共产党善于通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但是从鸦片战争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矛盾形式。当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突出,成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当帝国主义采取较温和的形式侵略中国时,封建地主阶级则向帝国主义投降,共同压迫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往往以国内战争的形式反抗二者的同盟,这时,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
——摘编自王卫恒《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三个误区》
材料二:1956年9月26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透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以及亚非地区的和平和国际形势的缓和,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其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遗憾的是,八大精神没有得到持续的全面贯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摘编自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变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时期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特征及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相应政策调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主要历史依据,并简述建国以来我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