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A. 民族意识的觉醒比较艰难
B. 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C. 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 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过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中国 | 西方 |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A. 文化的交流加深
B.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政体的本质差异
D.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中国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它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时曾出现开封、洛阳和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说明北宋
A. 已经普及活字印刷术
B.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 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下表反映了从西汉至清朝孔子政治地位的变化,从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
时期 | 政治地位 |
西汉 | 皇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
东晋 | 皇帝亲自祭奠孔子 |
宋代 | 皇帝下诏必须避讳孔子名字 |
清朝 | 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
A. 专制统治不断走向极端
B. 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C. 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加强
D. 儒学不断冲击君主专制统治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一面派人到老子的故乡立庙画像,一面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这说明当时
A. 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地位
B. 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C. 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D. 佛教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
明代著作《五杂俎》中记载:“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具陈,四远竞凑……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当时的草市
A. 得到明政府的大力推崇
B. 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C. 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
D. 方便了民众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