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是一本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初期辟有社说、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财政、实业、交通、商务、宗教、小说、丛谈、新书介绍等15个栏目。这些栏目
A. 信息“杂”反映了客观的实际需要
B. 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实现了言论自由
C. 表明西方文化全面影响了社会生活
D. 可佐证民主共和、实业救国观念盛行
庄鸿铸在《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一文中指出:“甲午战前,外国侵略者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帝国主义凭借这些新老特权,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和扩大商品输出。”其结果是
A. 西方列强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
B.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工业品市场
C. 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D. 中国民族工业在多重压力年日益萎缩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 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 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 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技”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至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 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 开始反思中英战争的结果
D. 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A. 民族意识的觉醒比较艰难
B. 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C. 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 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过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中国 | 西方 |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A. 文化的交流加深
B.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政体的本质差异
D.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