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坦言:“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坦言:“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1894年兴中会成立,孙中山制定的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讨论同盟会名称时,有人主张称“对满同盟会”,孙中山“以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而反对。正因为如此,誓词改为“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先后两个誓词就民族的表述基本相似,其来历是朱元璋反元时的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材料二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孙中山主张“民族之统一”。他指出:过去“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强调在“五族”范围内实现民族平等。

材料三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些援助军阀的帝国。十月革命后,决定“以俄为师”,向俄国寻求革命经验。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他对民族主义作了新的阐述,他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前者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后者要求“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

——以上材料均选自廖大伟《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2)分析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1)19世纪末,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提出具有大汉族主义思想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同盟会成立前后,虽然还具有一些“华夷观”成分,但已经放弃了排满思想,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后,在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包含了鲜明的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的思想,民族主义思想成熟了。 (2)清朝统治被推翻,反满问题基本解决;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破坏使孙中山逐渐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孙中山不断逐渐革命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共的帮助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从三个时期进行分析。第一个时期,19世纪末;第二个时期,同盟会成立前后;第三个时期,辛亥革命后。再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可得出19世纪末,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提出具有大汉族主义思想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从“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得出同盟会成立前后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主义思想;从“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强调在“五族”范围内实现民族平等”,可得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包含了鲜明的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三中的“十月革命后,决定“以俄为师”,向俄国寻求革命经验”,可得出十月革命的影响;从“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得出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破坏使孙中山逐渐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帮助、清政府被推翻、孙中山总结革命经验也是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追求,但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价值和民主形式。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方面,如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我们却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三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

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

间的相互均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四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雅典在梭伦改革前后及近代西方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特征。

(2)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民主政治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维护统治,中国历代君主都自命为“受命于天”的天子,负有“统驭万方,抚有四海”的使命责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代实行分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以天子为宗主,诸侯、番邦为藩属的宗藩制。……秦朝大一统之后,废除了分封制,但宗藩制则成为各朝代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理想化模式。朝贡是体现宗藩制的具体制度。……据《大明会典》所载,向明朝朝贡的藩属国有123个。明代实行“贡市一体”,除了朝贡关系,不允许与其他国家有单纯的贸易关系存在。

材料二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二十年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一阶段。从西方的观点看来,那是这种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的初创阶段。……在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的下一个三十年中,通商口岸成了中外共管、文化混杂的中心城市,它们对整个中国有着日益扩大的影响。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三个三十年中,主要通过商埠对外扩散的外国影响像滚滚洪流,它大大加速了中国传统的国家政体及社会制度的解体和改组。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推行宗藩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中国近代条约制度的形成过程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素有“流动的巴黎”之称的协和广场,是法国著名的广场,修建于路易十五时期,故被称为“路

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

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据此

可知

A. 地名变化有政治色彩

B. 地名具有传承性

C. 地名变化具有偶然性

D. 地名代表了民众意愿

 

查看答案

1883年1月,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规定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实行政治中立(不支持任何政党)与文官常任(不因政党原因离职)等。《彭德尔顿法》的颁布表明

A. 主要政党左右政局的现象结束

B. 有利于建立专业化文官队伍

C. 垄断资本家再也无法左右政局

D. 美国内外政策不因政党改变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阶段荷兰人击败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

B.阶段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荷兰强烈反对

C.阶段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D.阶段英国最终打败法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