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尚虑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知有限,闻不广。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是
A. 实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
B. 表达自己虚心纳谏的决心
C. 限制朝臣权力实现权力集中
D. 借鉴历史教训以维护统治
中国古代臣下上帝王奏章中往往使用“昧死上言”“冒死陈闻”“臣有斧质之罪”等词。如秦朝丞相王绾、御史大夫李斯等上书建议用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也要称“臣等昧死上尊号”。这表达了
A. 臣子张扬道义的抗争精神
B. 权威文化的绝对服从意识
C. 对无道君主的恐惧和懦弱
D. 古人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 中国 | 西欧国家 |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査、审判和裁决. |
③16世纪 |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④18~19世纪 |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二: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认为仁义礼乐产生的原因?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