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联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称: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联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称: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因此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由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阶层。报告中“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的基本依据是

A. 公有制形式的确立

B.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文字“1936年”“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的基本依据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确立。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这表明经济大危机时期

A. 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而陷入动荡

B. 贫富悬殊导致工人运动高涨

C. 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

D. 法西斯滋长威胁到民主政治

 

查看答案

《新全球史》是当代美国学者本特利和齐格勒合著的世界通史著作。该书第六部分标题为: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1750~1914年),其中包含“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世界帝国的建立”等5章。以下最有可能属于该部分其它章的题目的是

A. 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B. 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C. 工业社会的产生

D. 没有国界的世界

 

查看答案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二者的不同表明

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

B. 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

C.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

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B.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C. 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D.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查看答案

1958年8月,毛泽东指出:“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这些就是大。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

A.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B. 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

C. 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D. 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