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时教授指出:“现实环境也会刺激历史研究者的思考,影响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对史料的选择和分析。”他强调历史研究应当
A. 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B. 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要
C. 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D. 通过不同手段认识历史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 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B. 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C. 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D. 《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B. 《四书章句集注》
C. 《清明上河图》
D. 王祯《农书》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A. 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 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朱熹为了让大家明白他的思想,讲了佛教中月印万川的故事: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海却可以看到无数月亮,无数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表达的思想是
A. “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B. “遏人欲而存天理”
C. “慎思明辩,格物致知”
D. “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部分史学家认为,“在周朝后期,产生了两种向儒家观点挑战的哲学,成为其长久的对手。这两种哲学都未成功地使受过教育的阶级永远拥戴,但都反复地被用来作为另一种选择,或作为对孔子思想的必要补充。”纵观古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史,“这两种哲学”是指
A. 墨家和法家
B. 法家和阴阳家
C. 道家和法家
D. 佛教和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