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 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A. 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 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 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 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 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 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
D. 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