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三: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2)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3)通过上述材料所反映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大国崛起》解说词中的部分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1)德国学生像“奴仆”,美国学生是“太阳”,反映了各自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2)从政治因素上分析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箎曾说,该组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该组织”指的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欧共体
C. 不结盟运动
D. 联合国
1949年11月,周恩来指出:“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联合”主要表现在
①推行“一边倒”政策
②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③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
④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③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 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 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 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 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下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