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A. 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 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中华民国之父),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人之父”。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凯末尔有“凯末尔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改革主义,世俗主义和共和主义。凯末尔是一位实践或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往往是根据实际经验,针对具体形式而作出的。
凯末尔主义“六个原则”中,字面上没有提“民权”“民生”,但“共和主义”指明“人民统治”而非专制独裁,“平民主义”主张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职责是为了人民谋福利,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一致。凯末尔改革中,把法制改革放在核心位置,用法律保障民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受教育和谋发展的权利。“世俗主义”主张废除一夫多妻的落后制度,消减宗教方面的禁锢,使社会生活世俗化。“国家主义”鼓励私营经济,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凯末尔主义中的“民权”“民生”问题,是制度变革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听起来入情入理,其实只是他个人的构想,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尚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北伐后,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理论上尊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实际上既未兴民权,也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早,但直到1925年去世时“革命还未成功”,留有遗憾。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三年多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三义《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国父们?——从凯末尔与孙中山的“成”“败”谈起》
(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和凯末尔思想的共同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和凯末尔主义实践结果迥异的原因。今天评说这两位历史人物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