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陈蕃任安乐太守时,郡内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墓...

陈蕃任安乐太守时,郡内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陈蕃与他相见,问及妻子儿女,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陈蕃大怒,遂治其罪。故事中赵宣为官所借用的途径是

A. 九品中正制

B. 孝廉

C. 科举制

D. 军功爵制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地方官把赵宣举荐给安乐太守陈蕃是因为他长期为父服丧的孝行,由此可知 “孝行”是当时的选官标准之一,属于察举制的范畴,故B项符合题意,A项以家庭门第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项以才能为主要依据,D项以军功大小为任命的依据,故答案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玉米很久以前就在美洲种植,15世纪末漂洋过海来到了欧洲,随后在意大利、法国等地较早地被引种,进入18世纪以后,在欧洲得以大片种植。玉米不仅可以作为人的粮食,而且还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玉米得以在欧洲大片种植的前提是

A. 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 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C. 玉米的价值与功用    D. 欧洲人开放的理念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上表中的材料或其它史料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贤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了》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国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异同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查看答案

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

A. 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

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 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

D. 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