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A.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 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C. 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 州/州 | 府、直 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 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 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 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上元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回国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为何被誉为“中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