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故A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没有涉及,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查看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查看答案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 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 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查看答案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贏。”下列有关各方的“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

B.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 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查看答案

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